一直在发表西方宗教和信仰隐藏历史的研究,按编年史之法演进,烦闷之气渐盛。遂投笔数日。昨日心血来潮,取出马王堆帛书版《德道经》一阅,竟体会出东西方修炼界发展脉络的共通性。将阅读心得成文于此,聊作本专题之番外篇。见笑。
1. 修炼核心理念的演变
修炼的核心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看:修炼的起点、修炼的路径、修炼的目标。不同版本的《道德经》(或《德道经》)在这些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,反映了修炼观念的演变,也可能导致后世修炼方式的偏离。
(1) 修炼的起点:先修德 vs. 先悟道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以“德”为起点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的篇章顺序是“德”篇在前,“道”篇在后,这表明在修炼中,“德”是根基,“道”是目标。
“德”在这里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道德,而是一种宇宙法则的顺应,是对自然之道的实践。例如:
“上德无为,而无以为也。”(意为:真正的高德之人无所作为,却能顺应自然,而不去刻意造作。)
这说明修炼的第一步是“积德”,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行为上的修正,才能逐步进入“道”。
这种理念与传统修炼观念一致,如儒家讲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佛家讲“戒定慧”,道家讲“修心养性”,强调内在的提升比外在的技术或神通更重要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以“道”为起点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的篇章顺序调整为“道”篇在前,这意味着后人更倾向于将“道”视为修炼的起点,而非结果。
例如,流行版的开篇便是:
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”(意为:可言说的道,并非恒常不变的道。)
这种表达强调“道”的玄妙性,容易引导修炼者直接去追求大道的理解,而忽略最基础的“德”行修持。
这也可能导致一些修炼者误以为“悟道”比“修德”更重要,从而在修行过程中急于求成,而非稳扎稳打地夯实基础。
对修炼的影响
帛书版的逻辑是:先修德,才能明道,即通过长期的内修外行,最终自然会领悟大道。
流行版的调整可能会让人误以为:先悟道,再修德,这就容易导致一些修炼者忽略前期的心性修炼,而直接去追求神秘的“道”,甚至落入空谈、玄思的陷阱。
(2) 修炼的路径:实修 vs. 玄学
修炼不仅仅是思想的变化,更重要的是具体的修行方式。帛书版《德道经》和流行版《道德经》的不同,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修炼路径。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实修实证
强调顺应自然,修身养性,积累内在能量。
例如: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(人应该效法大地,大地效法天空,天空效法大道,而大道顺应自然。)
这句话意味着修炼要遵循自然规律,而不能急功近利。
如何修炼?
通过“清静无为”,减少欲望,修心养性。
通过“积德行善”,与天地自然合一,逐步提升生命层次。
这种修炼方式类似于早期的黄老之学、导引术、辟谷等养生修炼体系,是实修实证的路线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向玄学演变
随着流行版的传播,“道”被神秘化,修炼方式也逐渐向玄学、神通、长生不老等方向发展。
例如:
“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”(意为:无欲才能看到道的微妙,有欲则只能看到道的表象。)
这段话原本强调的是修炼者要去除欲望,但后世的解释逐渐引申到:
“悟道”可以带来超能力或神秘体验(如飞升、神通等)。
“无欲”被过度强调,导致修炼者误入苦行或极端禁欲主义。
对修炼的影响
帛书版强调实际修炼,类似“修道即修身”。
流行版的神秘化使得后来的修行者容易走向“玄学”或“道术”追求,而非真正的修德修心。
(3) 修炼的目标:长生 vs. 合道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合道而行
目标是与道合一,顺应自然,达到内在的平衡。
例如:
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”(意为:天地的运行无私无情,视万物平等。)
这表明修炼的最终目标不是长生不老,而是与天地自然合一,顺应宇宙的法则。
这与早期的道家修行者(如庄子、黄老道士)的追求一致,不是执着于个人的生命,而是寻求精神层面的超越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长生与神通
后世的修炼目标逐渐转变为:
延年益寿、长生不老(道教外丹术)。
追求神通、超自然能力(符咒、点化、召神等)。
例如,道教将《道德经》奉为经典之一,但更强调其中关于“炼气”“长生”的内容,而非单纯的心性修持。
这导致许多修炼者过度关注外在的延寿、法术,而忽略了真正的“修道”。
对修炼的影响
帛书版强调“顺道”,修炼的目的是心性的提升。
流行版的演变使后人更执着于长生不老、修仙成神,容易偏离原始的修道理念。
(4) 结论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更符合正统修炼理念:
先修德,再悟道;
实修实证,顺应自然;
目标是合道,而非追求神通或长生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在后世传播中被神秘化:
过分强调“道”的神秘性,忽略了德的修炼;
让修炼从“顺应自然”变成“追求长生、神通”;
容易导致修炼者急于求成,误入歧途。
因此,真正的修炼者应该回归帛书版《德道经》的理念,注重修德、修心,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玄学或神通。
2. 对修炼实践的影响
修炼并不是抽象的哲学思辨,而是通过具体的方法、功法和实践,使身心发生转化。帛书版《德道经》和流行版《道德经》对修炼实践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修炼方法的不同:重“实修”还是重“玄学”
对“无为”的理解:是顺应自然,还是误解为不作为?
修炼目标的变化:是修身养性,还是追求神通和长生?
(1) 修炼方法:实修 vs. 玄修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强调身体与心性的双修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中的修炼方式较为朴实,与早期黄老道家的修行方法一致,强调:
修心养德(培养内在的道德品质,避免欲望主导人生)。
调身养气(借助导引术、存思法等调节身体)。
顺应自然(遵循自然节律,调整生活作息,如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)。
内观与静坐(进入深层的“无为”状态,感悟道的运作)。
这套方法与后来的内丹修炼体系息息相关,但不追求神通或外在奇迹,而是注重内在的平衡与修持。
例证: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提出“德”比“道”更重要,强调修行者应该通过日常行为的改善,使自己与道契合,而非追求神秘体验。
♡ 对修炼者的影响:
修炼者会更注重日常修德积累,通过调整呼吸、心态、行为来提升自身的能量状态。
实践方向类似于“存神养性”、“服气辟谷”等古代导引术,使修炼者的身体和精神逐步调整到最优状态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神秘化修炼,偏向玄学
后世版本的《道德经》传播过程中,受到道教及其他神秘思想的影响,修炼方式发生变化:
强调“悟道”,但不强调“修德”,导致部分修行人追求空谈,而忽略实际修行。
重视外在法术,如符咒、点化、召神,使修炼实践更加神秘化。
过分追求长生不老,导致外丹术盛行,甚至引发“服丹成毒”的悲剧(如汉唐时期皇帝服食丹药而死)。
加入神秘仪轨,如斋醮祭祀,与原始道家的“顺应自然”理念不同,开始涉及与神灵交流的仪式。
例证:
后世道教炼丹术的出现,与《道德经》的“长生”概念结合,使修炼者误以为可以通过外丹或法术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,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修心修德。
♥ 对修炼者的影响:
使部分修炼者陷入追求神通、长生的误区,而忽视了修炼的根本——修德与修心。
由于修炼方式趋向于玄学,使真正的修行实践被神秘仪式或法术取代,失去了最初的“修身养性”目的。
(2) “无为”的理解偏差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无为是顺应自然,而非不作为
帛书版强调:“无为,并非什么都不做,而是顺应自然,不违背规律。”
例如:
“上德无为,而无以为也。”(高德之人顺应道的自然法则,而不刻意去做作)。
这里的“无为”意味着:
修炼要顺应身心的自然节律,不可强求,比如不可逆天而行,不能强行打坐、闭关、断食。
修炼要减少妄念,去除执着,但不是不行动,而是“顺势而为”,在生活和修炼中找到平衡。
通过实修,让修炼融入生活,而不是抛弃日常生活去寻找所谓的“神秘体验”。
♡ 对修炼者的影响:
修炼者会更注重生活中的修行,如善待他人、减少欲望、顺应自然节律作息。
“无为”意味着一种高级的智慧——知行合一,顺道而行,而不是消极地什么都不做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被误解为消极的不作为
流行版的传播过程中,“无为”被逐渐简化为“什么都不做”:
误导一些修炼者变得消极,认为“不修也能得道”。
被后世儒家批评为“无所作为”的消极人生观,使道家修炼思想被曲解。
在某些道教流派中,被解读为极端避世思想,导致部分修行人远离社会,失去实践的机会。
♥ 对修炼者的影响:
误解“无为”为放任,不愿修德修行,导致修炼无法深入。
某些极端道派甚至走向苦行、隐修、独居深山,而非真正的道家“顺道而行”。
(3) 修炼目标:合道 vs. 神通与长生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目标是与道合一
修炼的目的是让身、心、道相合,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。
“德”是修炼的核心,只有具备高德行,才能真正与道合一。
生命的长短不是最终目标,而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更重要。
♡ 对修炼者的影响:
修炼者会以提升自身道德、修养、顺应自然为目标,而不是刻意追求长生或神通。
修炼方法更倾向于身心结合,如打坐、导引、服气、行善等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目标变为神通与长生
在后来的修炼体系中,修行目标逐渐偏向:
追求不死之身(如外丹术)。
获得超自然能力(如符咒、召神、法术)。
成为“仙人”或“真人”,脱离尘世。
♥ 对修炼者的影响:
修炼者容易走入歧途,把外在现象(如神通、奇迹)当成修炼的目标,而不是内在的觉悟。
误以为“不死”就是修炼的终点,而忽略了真正的修炼是心性的提升,而不是肉体的不灭。
(4) 总结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
强调修德、顺应自然,实修实证。
无为是顺势而行,而不是消极不作为。
目标是与道合一,而非追求神通或长生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
过度神秘化,修炼方法向玄学演变。与西方隐修派相似,近代发展出秘密社团等邪修组织。
误解无为,导致部分人不修心、不修德。
目标变为追求神通、长生,而非真正的修行。
真正的修炼者应回归帛书版《德道经》的理念,重视修德、修心,而非执着于外在奇迹。
3. 修炼方法的转变
修炼方法的转变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修炼起点的变化:由“修德养气”转向“直悟大道”。
修炼方式的调整:由“内养实践”转向“符箓神通”。
修炼技术的发展:由“存思导引”转向“炼丹长生”。
修炼心态的改变:由“循序渐进”变为“急功近利”。
这些变化导致修炼者的实践方式从务实走向玄学,从修身养性转向对神通和永生的执迷。
(1) 修炼起点的变化:从修德养气到直悟大道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先修德,再入道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强调修炼应以“德”为基础,先在行为和思想上与“道”契合,才能进一步理解和实践大道。例如:
“上德无为,而无以为也。”(高德之人顺应道,并不刻意造作。)
这里的“无为”并不是不做事,而是遵循自然法则,不违背宇宙规律。
♡ 修炼方法:
通过日常积德、行善、减少欲望,让心性稳定,提高自身能量。
以“养气”为核心,调和身体的阴阳平衡,增强生命活力。
强调循序渐进,不急于求成,不强求神秘体验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悟道至上,忽略修德
随着流行版的传播,修炼起点逐渐变成“直悟大道”,即:
认为“道”是最高智慧,修炼者只要参悟其真理,就能超脱生死。
过分强调“顿悟”,认为一念开悟即可得道,而非通过德行积累、调养身心来慢慢提升。
这导致部分修炼者忽视基础修行,追求理论上的理解,而不实践。
♥ 修炼方法的偏移:
一些修炼者只研究《道德经》的哲学意义,而不去实践内养功法。
导致后来的道教中出现“重理论、轻修持”的现象,使修炼变成了知识的讨论,而非真正的身心修行。
(2) 修炼方式的调整:从内养实践到符箓神通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内养为主,注重身心调和
帛书版强调修炼应以“养气、调息、守静”为核心,通过长期的内修,达到身心平衡。例如:
服气法:吸纳清新空气,调节呼吸,保持身体能量平稳。
导引术:通过缓慢的肢体动作,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。
存思法:通过观想天地、日月等自然景象,使心神清明,不易被外界干扰。
♡ 修炼实践方式:
修炼者遵循自然节律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不违背身体的自然规律。
通过静坐、冥想,使自身进入“无为”的状态,从而获得深层的内在觉悟。
这种方式类似于后来的“内丹术”,但没有复杂的仪式和神秘化的过程,主要靠实修积累能量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符咒、法术、召神的引入
随着道教的发展,修炼方式开始出现变化:
道士们加入了符箓、咒语、召神等外在手段,试图借助神秘力量加快修炼进程。
这些修炼方法在战国时期并不存在,而是后来受到民间巫术、佛教密宗等影响逐渐形成的。
例如,后来的道教开始推崇“请神降灵”,通过祭祀、符咒等手段与神明交流,期望获得修炼上的加持。
♥ 修炼方法的偏移:
原本的“内养”修炼方式逐渐被“外求”替代,使得修炼者不再重视自身的修持,而是依赖神秘的外部力量。
这使得修炼从“自己修自己”变成“向神明祈求加持”,失去了《德道经》所强调的“顺应自然,自我修炼”的根本理念。
(3) 修炼技术的发展:从存思导引到炼丹长生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自然调养,顺其自然
帛书版强调修炼的最终目的是“与道合一”,而不是刻意延长寿命。
养生方式主要是调息、存思、辟谷等,旨在提高生命质量,而非追求长生不老。
例如: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(人应效法自然,而非逆天而行。)
这里的“法自然”意味着修炼不应刻意妄为,而应遵循自然的规律,顺其自然地养生。
♡ 修炼技术:
通过服气来调整呼吸,减少对食物的依赖。
通过存思来调节心境,使自身处于平衡状态。
通过导引术来促进气血流动,保持身体健康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炼丹术的兴起
到了汉代以后,道教受外丹术的影响,修炼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,炼丹术成为主流修炼方式之一。
许多道士认为,通过服用金丹,可以延年益寿,甚至成仙。
例如:
著名道士葛洪在《抱朴子》中详细描述了炼丹的方法,认为“金石之药”可以让人长生。
唐宋时期,皇帝们纷纷服食丹药,导致不少人中毒死亡。
♥ 修炼方法的偏移:
追求长生不老,使得修炼从“修心养性”变成了“化学实验”。
许多修炼者因服食外丹而中毒,反而损害了身体,与《德道经》强调的“顺其自然”完全相悖。
(4) 修炼心态的改变:循序渐进 vs. 急功近利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强调“厚积薄发”
修炼应像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一样,循序渐进,不可强求。
例如:
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。”(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,高台建于一块块泥土。)
这说明修炼需要长时间积累,不能急于求成。
♡ 修炼心态:
遵循自然规律,不违背身体极限,不急功近利。
通过长期的积累,让修炼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追求速成的修炼方式
后来道教中出现了一些**“速成”修炼法门**,如:
“顿悟成道”:认为只要悟透“道”,就能立刻飞升。
“灵丹妙药”:认为只要服用丹药,就能快速提升境界。
“召神附体”:依靠神灵来获得力量,而不是自己修炼。
♥ 修炼方法的偏移:
让修炼者变得急躁,过分依赖外在手段,而非真正的自我修行。
使修炼逐渐变成了一种“求神拜佛”的行为,而非自我超越的过程。
(5) 总结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 修德养气、内养实践、自然调养、循序渐进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 直悟大道、符箓神通、炼丹长生、急功近利。
真正的修炼者,应回归帛书版的理念,重视内在修持,而非执着于外在神秘现象。
4. 修炼心态的变异
修炼不仅涉及具体的方法,更重要的是修炼者的心态。帛书版《德道经》和流行版《道德经》所传达的修炼心态,发生了重要变化,主要表现为:
修炼态度的转变:从“平稳修行”变成“急功近利”。
对“无为”的误解:从“顺应自然”变成“无所作为”或“极端避世”。
修炼目标的扭曲:从“修心明道”变成“追求神通”或“执着长生”。
修炼者心理状态的变化:从“安静淡定”变成“狂热、执着或迷信”。
这些心态上的变化,使得后世修炼者越来越远离《德道经》所强调的自然法则,进入了各种误区。
(1) 修炼态度的转变:从“平稳修行”到“急功近利”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强调稳扎稳打、顺其自然
帛书版的修炼理念强调:修炼不可急躁,要顺应自然,逐步积累。例如:
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。”(大树生于微小的萌芽,高台建于一块块泥土。)
“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”(如果始终保持谨慎,便不会失败。)
心态特点:
修炼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,不能着急,否则适得其反。
通过日常积德行善、调身养性,使自己逐渐接近“道”的境界。
修炼的目的是提升自我,而不是追求外在的成就或能力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求速成、求神通、追求奇迹
随着《道德经》的传播和道教的发展,修炼者的态度发生变化:
许多修炼者不愿意花时间积累,而是希望通过特殊手段“快速成道”。
后来的道教发展出**“顿悟”学说**,认为只要顿悟大道,就能一瞬间超脱,不需要长期修行。
出现了大量关于**“飞升成仙”** 的故事,导致修炼者过于执着“成仙”,认为修炼的目的就是长生不死。
♥ 负面影响:
使修炼者变得急躁,妄想短时间内达到高层次。
误以为只要掌握“秘诀”或得到高人指点,就能快速成就,而不是靠自身修持。
过度追求神秘体验,如“灵光一现”“元神出窍”“开天眼”,反而容易误入歧途。
案例:
道教许多丹道修炼者因为急于求成,服用炼丹药物导致中毒死亡,如唐太宗、宋徽宗等皇帝。
一些修炼者因为过度冥想、极端禁食,导致身体虚弱,甚至走火入魔。
♡ 正确的修炼心态:
修炼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,不能投机取巧。
真正的高境界,是在日常生活中修炼出来的,而非通过“奇迹”突然获得的。
(2) 对“无为”的误解:从“顺应自然”到“无所作为”或“极端避世”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“无为”是顺势而行,不违背自然
帛书版强调:“无为,并非什么都不做,而是顺应自然,不违背规律。”
例如: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(人应该效法大地,大地效法天空,天空效法大道,而大道顺应自然。)
“无为而无不为。”(真正的无为,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因势利导,让一切顺利进行。)
正确理解“无为”:
“无为”是指顺势而行,比如种田不能逆季节播种,养生不能乱补乱炼。
修炼者应遵循自身的节奏,按照自身的情况调整修炼方式,而不是强行模仿别人。
“无为”并不意味着放弃行动,而是避免妄为、执着,不与自然规律对抗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被误解为“无所作为”或“极端避世”
后来许多修炼者误以为“无为”就是什么都不做,顺其自然,不去修行,这导致:
一些人变得消极懒散,认为修炼不需要努力,只要“等着天道降临”。
一些人走向极端避世修行,认为“无为”就是彻底隐居,不参与世俗事务。
还有一些道教徒采取苦行主义,刻意折磨自己,以为这样能“顺应道”。
♥ 负面影响:
导致修炼者失去动力,不再努力修德修行,而是等待“天道自动接引”。
让修炼者失去现实生活的目标,误以为修炼就是远离社会,隐居深山。
♡ 正确的修炼心态:
“无为”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在现实中顺势而为,避免妄作妄为。
真正的修炼,是在社会生活中修心,而不是远离社会。
(3) 修炼目标的扭曲:从“修心明道”到“追求神通”或“执着长生”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修炼的目标是“与道合一”
在帛书版中,修炼的最终目的是:
提升自身道德,达到与“道”合一的境界。
通过“顺应自然”来获得内在的平衡,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奇迹。
例如:
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”(天地不偏袒任何人,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。)
这意味着修炼并不是为了获得特殊待遇,而是为了理解天地运行的法则,与之合一。
正确的修炼目标:
修炼是为了提升生命的质量,而不是为了获得特异功能。
修炼是为了理解大道,而不是为了成为“神仙”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修炼目标变成“神通”和“长生”
后世的道教开始把修炼的目标变成获得超能力:
召神附体、画符驱鬼、点石成金等。
认为修炼的最终目标是“白日飞升”。
许多修炼者追求“长生不死”,忽略了心性的提升。
♥ 负面影响:
误导修炼者走向外道,执着于法术、符箓,而忽略了真正的修行。
使修炼变成了一种贪婪的行为,而不是真正的心灵成长。
♡ 正确的修炼心态:
修炼的最终目的是心性的提升,而不是追求超自然能力。
真正的“神通”是顺应自然,而不是对抗自然。
(4) 总结
帛书版《德道经》: 平稳修行、顺应自然、修心明道。
流行版《道德经》: 急功近利、无所作为、执着神通与长生。
真正的修炼者,应当回归《德道经》的理念,避免执着神通和奇迹,而是注重修心、修德、顺其自然。
道家修炼方法的转变过程,也契合了西方信仰体系的演变脉络。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,都有重要意义。